美文赏析


        今年的辽宁高考作文题目围绕“赠梦”展开,引导考生思考梦的表达方式与实现路径,鼓励他们以文字呈现理想与情感,在书写中探寻未来方向。值此毕业季临近之际,本报特别邀请来自金州高级中学、育明高中、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省内重点高中的部分高一、高二优秀学生,提前参与高考作文题写作练习。这些同学虽尚未进入高三,但他们以严谨的态度和真诚的表达,展现了当代青少年对梦想的理解与对未来的思考。这些优秀范文内容丰富,立意鲜明,并由所在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了专业点评。在逐梦的道路上,每一次书写都是积淀与成长。希望这些文章不仅为即将奔赴高考的同龄人提供借鉴,也为更多读者带来启发与共鸣。
        赠梦灯一盏,亮星河万里(节选)
        梦,是潭边石上飘落的花瓣,还是一轮幽深镜湖中荡漾的月?是庄生黄粱的彩蝶纷飞,还是一点金戈铁马中燃起的星火?梦,千百年来我们讲述,我们记录,我们甘愿为此付诸行动的梦,承载着情感与希冀,描绘着心之所向,步履所往。当梦跳出个人的局限,被赠予,被传递,心灵互通的那一刻,我们将探索一片更浩瀚的天空——赠梦灯一盏,亮星河万里。
        梦,是梦境,更是梦想。梦境诉说独特的个性化需求,梦想则更突出普遍性的意义。当我们赠予,梦就不再停留于个体的精神世界,而是奔向集体化的图景。这种赠予并非简单复制,而是“梦”的种子经转化后在心壤重新生长的过程。把梦赠向他人的过程,是由个人走向他人的过程,也是从“自己的梦”走向“大家的梦”的过程。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高二十二班贺子彦
        织梦为锦,赠世以春(节选)
        墨色泛黄的典籍,扉页间飘落这样的墨痕:从   “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再到“铁马冰河入梦来”,这些诗行里的梦境,不仅是个体生命对自然、自由与理想的深切回响,更以其不朽光华,为后世洞开一片精神苍穹。若梦可赠,其真谛不仅是心灵碎片的传递,更是青春星火的点燃与时代伟力的赓续。故曰:以我之丝缕,织就梦想锦缎,慷慨赠予世界,共迎时代新春。
        织梦之基:以生命深耕,育锦缎华章。真正值得赠予的梦想锦缎,必先深植于个体生命的沃土,经过风雨的淬炼,方能焕发出足以温暖他人的光芒。梦绝非飘渺的想象,而是源于感受和期冀,在讲述与记录中沉淀纹理,在行动与实践中编织经纬。屈原怀美政理想,行吟泽畔,虽九死其犹未悔,其梦方凝成《离骚》的永恒芳泽;班超投笔从戎,半生驰骋西域朔漠,其梦想终化为丝路驼铃的悠远回响。吾辈青年之梦,唯有以汗水为梭,以行动为线,个体之梦才能坚实厚重,具备赠予他人、温暖世界之力。   大连市金州高级中学二年一班高艺凡指导教师:刘美华
        以梦为赠,与子同归(节选)
        百多年前,范仲淹发出了“吾谁与归”的叹问,这何尝不是梦想的“求其友声”?无论是张若虚的闲潭幽梦,还是李白的梦游天姥,抑或是陆游的铁马冰河,诗人以笔入梦,寄托对人生与自然的哲思,书写奇伟瑰丽的想象,传递正道不孤的期冀。今天,我愿以梦为赠,与子同归。
        从庄周梦蝶到龙场悟道,梦正是对生命本质的探问与追寻,是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叩问。我是谁,庄周还是蝴蝶?道家的哲学思辨之梦是对自我身份的冥想。宇宙浩大,修短随化,魏晋名士在酒与药的梦境中追寻着向死而生的自我价值。铁马冰河,关山何日重归?宋人的光复之梦中燃烧着个人理想和家国情怀的双重渴望。梦的觉醒正是心的觉醒,更是理想光辉中人的觉醒。
        将梦赠予他人的过程,也是托付理想与信念,寻找同伴与战友的过程。小到个体层面上“钟期既遇”的相互激赏,大到哲学层面上“德不孤,必有邻”的普遍规律,我们赠予梦想是因为值得,我们并肩前行是因为共同的理想,我们守望相助是为了同一个梦想。孔子“吾与点也”是对舞雩春风之梦的肯定,也是对毕生之梦的托付;“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理想与信念的相通,正是我们最坚固的袍泽,最锋利的戈矛。
        大连市金州高级中学高二12班罗木川指导教师:叶丹丹
        昨夕留大梦,来日赠飞花(节选)
        晨雾轻笼,动车掠过“昨夜闲潭梦落花”的春景,在时光长河里续写离人思绪;正午熔金,飞机承载“我欲因之梦吴越”的期盼,在岁月脉络里镌刻飞天梦想;暮色苍茫,强军战歌抚平“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创伤,在时代征程中实现伟大强国愿景。如果有一天,梦能够赠予,它必将在讲述、记录与实践中,助推梦想的实现。赠梦是对过去的打捞与传递。美梦的意义在于幸福,噩梦的意义在于警示。中国近代文物多流离海外,一代一代的考古工作者把文物回家的梦想传递给世人……赠梦不是简单的口号,也不是场景的僵化传递,而是梦想的延续,是精神的传承。人类进步的历史,本质上正是梦境的多元一体和梦想的殊途同归。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接梦与赠梦。中国宇航员第一次登顶月球表面插上国旗,那正是万户期待已久的梦;而万户第一次点燃飞行器,耳畔想必会有屈原的一声天问……我们与前人互不相识,却能默契会心地用一生做同一件事;我们与后人擦肩而过,却能把最虚无的东西用最实干的精神传承下来,我们总这样,在赠梦的同时,讲述梦,记录梦,最后把梦变成梦想,再用梦想照进现实。
        吾辈青年作为赠梦者,也是圆梦者,当如夜幕载北斗,当似岩岗视大江。每一次梦的赠予,都是灵魂在人间留下的刻痕,微小如尘却聚沙成塔,终让飘渺心念凝成不朽的文明河床。大连育明高级中学刘一鸣
        指导教师:李海晶
        梦(节选)
        驻足于宇宙的一隅,世人常思何谓“梦”?许是“昨夜闲潭梦落花”因独居异乡的无奈慨叹;许是“我欲因之梦吴越”的自由之境;许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报国之志;又或仅是“昨夜三回梦见君”的情谊抒怀。百转千回间,心象各异。梦,由此而生,于个人是精神的载体,是心灵的亮色。当千万个梦应接而生,我们继而学会赠予,不再拘于本心,让那些短暂的存在,因精神的馈赠,而获得永恒的重量。
        岁月花开沉香,回首,掩卷再覃思:梦,多以真善美之姿现世,尤在迷惘混沌之处,为现实困境突围。深谙此理,太白梦游天姥山,抛却世俗眼光,不羁狂放;陆游五更心惊,梦虽断,然心意决,安西万里行:古之如此,今之亦然。我们不做空梦,常记父母师长的叮咛:“以梦为马,方能不负韶华。”
        然,时空阒寂,长河霜冷,历史的泽畔,梦,并非全都即思即解,即行即至,仍需共舞。摊开愿景相赠的同时,是孤星汇银河,细流遇江海,独木汇成林,由我到我们。纵观古今,有之,如《天问》,发出“九天之际,安放安熟”的疑问之时,是对梦中的回忆,是对新知的探索,纵千百年未得回响,仍以文字相续,以示后人;有之,如丝绸之路,是梦中对于广阔之地的描绘,多元的文化在互通互鉴中不断传承。以梦相赠,携手再续梦圆。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高一二班姜昕彤
        赠梦流转,精神永存(节选)
        赠梦是推动社会的强大引擎,能激发群体的奋斗精神。“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都在追逐着“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将自己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的梦想,化作田间一株株饱满的稻穗,传递给了世界上每一个为饥饿所困的人。袁隆平的赠梦之举,激励着人们奋发图强,不懈追求,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再看中国航天人,从“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到“嫦娥”奔月、“天问”探火,他们将探索宇宙的梦想赓续相传,激发了国人对科学的热爱与追求,让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推动了国家科技实力的飞速发展。将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融合,方能为国家发展赋能。
        赠梦也是人类文明薪火的代代相传,是我们在时间的长河上彼此凝望、相认的凭信。“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那寸心所系的“千古事”,正是文人将毕生之梦熔铸于文字,托付给未知的千秋读者,期觅知音。当我们双手郑重接下前人托付的梦,亦当以同样炽热的真诚,守护并传递那光焰不熄的梦之火。
        赠梦的虹桥横跨灵魂的幽谷,此岸是“我”,彼岸是“你”,桥下流淌的便是那人类生生不息的精神长河。愿我们皆能成为慷慨赠梦者,亦成为虔诚受梦人。
        大连市金州高级中学
        高二四班孙晗寓
        指导教师:杨萍
        赠梦同辉,携手同途(节选)
        我要将梦送给他人,我的梦承载着世间的美好愿景。你看,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哺育亿万生灵,他用金色麦浪点亮世界人民的幸福梦;你看,张桂梅校长创办女高,她将读书梦赠予深山女孩,托举无数山区学子的人生高度。雨果说:“未来属于相信梦想之美的人。”梦的赠予,绝非简单的情绪转移,而是灵魂火种的郑重传递,它既可以是温暖平凡生活的点点烛光,也可以是照亮家国前路的熊熊火炬。赠予梦,让我们都拥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远大抱负;践行梦,让我们能照亮彼此的热忱,让一切美好成真。
        我要将梦送给他人,我的梦回荡着生命的力量。这厚重的力量帮助人们在困境中破解荆棘,帮助人们在苦难中坚定前方。如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它让在秋风中战栗的贫士坚定信念心系苍生;如同黄文秀振兴乡村,脱贫致富的梦,它让贫困线上的百姓眼中拥有了实干兴家,实干兴邦的星光。梦的珍贵,在于对他人无声渴望的温柔应答,在于抚平记忆中的伤疤;梦的力量,在于对他人迷惘困境中的指引,在于帮助人们破除心魔,勇敢无惧。
        当梦想在赠予中回响,便能成就梦的升华。   大连育明高级中学于小然 指导教师:赵伏睿
        本版稿件由半岛晨报、39度视频
        记者梁巍实习生于子安整理
        


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24-81680063 举报邮箱:jubao@ln.gov.cn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2488888 邮箱:netinfo@bdcb.cn
辽公网安备21020302000523号    辽ICP备08004184号-2    ICP许可证 辽B2-20190382
Copyright © 2008-2021 BDCB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连半岛晨报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