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私家车保有量不断增长,停车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人们因为争抢停车位而产生纠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然而,在高新区龙湖大湖山语小区的地下停车场,邻车位大哥一直以来给相邻车位留出更宽敞空间的行为,使受到照顾的王女士十分感动,并且产生效仿之心。4年前,本报报道的“谦让停车”事件曾引发全网共鸣。社会学者认为,邻里间“谦让停车”看似小事,实际上在道德层面具有示范作用,值得在全社会弘扬。
邻车位大哥坚持“谦让停车”
市民王女士家住高新区龙湖大湖山语小区,2年前,她在小区地下停车场购买了一个停车位,停车位3个并排为一组,王女士购买的停车位在中间位置。王女士说,同一组的另外两个车位,一个靠近柱子,一个靠近墙体,她偶尔见过靠近柱子的车位车主,是一位大哥,但两人并不认识。
随着时间推移,王女士感觉自己每次进出小区停车位时都比较顺畅,上下车开门时也没有逼仄感。是自己车技变好了?还是车位“变大了”?王女士仔细观察,这才发现原来是邻车位的大哥每次停车都尽量往柱子方向靠,给自己留出更宽敞的空间,方便自己停车。“衷心感谢邻居大哥每每为我让出更宽敞的地方,令我深深感动,有这样的好邻居,是一种福气!”王女士说。
善意举动引发效仿之举
王女士说,她受到邻车位大哥的照顾十分感动,同时也引发了自己的效仿之心,“我的车位另一侧的车位靠近墙体,所以我在停车时也尽量给靠近墙体的车位留出空间,方便对方停车。”王女士表示,自己还把邻车位大哥的善举拍成视频发布到社交媒体平台,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感染更多人“谦让停车”。
11月1日,记者通过车辆上留存的挪车电话联系上了那位热心大哥张先生。张先生表示,邻里之间互相帮助是应该的,“谦让停车”只是举手之劳,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听说王女士受到自己感染,也自发地“谦让停车”,张先生感到欣慰,并表示,“这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了,大家将心比心,遇事谦让,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4年前“谦让停车”曾引全网共鸣
邻里间“谦让停车”并非个例,看似“小事”也曾引发全网共鸣。2020年9月8日,本报以《好邻居“谦让停车” 车主留字条感谢》为题,报道了中山区景山街一小区内邻居间“谦让停车”的暖心故事。两名业主的车并排停放时,受空间限制,孙女士开关车门时很不方便。为此,李先生发明了“斜式停车法”,给相邻车位留出更宽敞的空间。此后,李先生收到了一张字条,原来是孙女士以此种方式向他表达感谢。
本报独家报道发出后,旋即引发了全国舆论关注,形成一股评论热潮。央视新闻官方微博、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分别转载了本报报道,“谦让停车”事件的全网流量以千万计数。“小小善举,超级暖流!”邻里间的小事引发全网共鸣,全国网友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动,分享类似的经历。
■社会观察
以小见大,道德示范值得弘扬
“谦让停车”何以引发全网共鸣?对此,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表示,正是因为这种发生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具有很强的贴近性,讲出了人们对善意的期待,这种与人方便的行为模式符合心理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预期,从而能够让大家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和共振。同时,这种行为构建了和谐的邻里关系,并与因此类停车难问题频繁产生纠纷的社会现状产生了鲜明对比,更能打动人心。
从邻里间的“谦让停车”说开去,放眼全社会,面对正在停车的陌生人,我们可否主动谦让一下?在生活和工作中,亲朋、同事或是陌生人之间,遇事可否彼此谦让一些?张思宁认为,“谦让停车”这一举手之劳的“小事”,能带给人们很多思考。“就像此事中的王女士,受到了邻居大哥善举的感染,也开始自发效仿,付出善意。”张思宁认为,这种市民自发的行为,在道德层面具有示范作用,值得在全社会弘扬。人人在付出善意的同时也收获善意,传递社会正能量就成为一个良性循环,在社会上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毕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