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五感全具备,全球首个全尺寸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亮相

人形机器人真正走进生活还要多久?


        人类从没有停止过对人形机器人的畅想。在今年奥斯卡入围动画《机器人之梦》中,孤独的小狗为自己买了一台机器人,在偌大的城市中互相依靠,彼此温暖,机器人最终也获得了复杂的情感。
        马斯克在股东大会做出承诺,称特斯拉将在2025年开始“限量生产”擎天柱机器人。他放言,人形机器人的普及程度将是汽车的10倍。在上周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形态各异、能跑能跳、会削皮叠衣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向观众展现了未来的端倪。根据企查查统计,目前我国现存机器人相关企业达到71.67万家,超过很多人的预想。而在长三角,除了有不断迭代创新的产品,人形机器人也已经走上“量产”之路。
        人人都能拥有一台人形机器人的未来生活,还有多远?
        亮相
        “十八金刚”当“迎宾”人形机器人“天团”吸睛
        进入上海世博中心展厅北门,18台来自不同公司的人形机器人组成“十八金刚”迎宾阵列,在控制人员的指令下,整齐划一地向来宾抱拳、挥手,表示热烈欢迎。
        人形机器人,已经成为了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最吸睛的展品之一。
        在人形机器人专区,特斯拉、达闼、傅里叶、开普勒、云深处等科技公司,带来了二十余款智能机器人,让观众大开眼界。
        来自浙江杭州的宇树科技带来了国内首款实现奔跑功能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H1。据宇树科技市场经理黄嘉玮介绍,这款身长一米八的机器人全身有20多个关节电机,可以实现奔跑、上下楼、后空翻等动作,这也是全球奔跑最快的全尺寸机器人,最快速度可达每秒3.3米。
        “现阶段我们正在进行工厂的前期探索和与研究机构合作做二次开发,希望未来可以运用到服务、养老、工厂制造等应用场景中。”黄嘉玮说。
        在穹彻智能的展区,一条条机械臂削黄瓜、叠衣服、收拾地板上的杂物,家务做得有条不紊。现场工程师史浩翔介绍,公司主要开发的是机器人决策软件,机械臂按照动作分类,形成“削”“叠”“抓取”等基础模块,在大模型进行统一整合后,运用到家庭场景中。
        “我们现在集中在上肢能力的开发,对于下肢保持一个开放态度,不管是轮系还是人形,未来都可以搭载。”史浩翔说。
        焦点
        全球首发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青龙”能在小米里挑芝麻
        人形机器人,可以说是眼下最火的焦点话题之一。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全球首发了一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它的名字叫“青龙”,十分魁梧,有1.85米,160多斤。它全身有43个关节,小到手指,大到腰臀胯,都很灵活。它不仅腿脚快、上下坡稳当、会躲避障碍,它的双手还非常灵活,能精准抓取2厘米的小物件,还能用工具在小米里挑芝麻。“青龙”拥有高度仿生的躯干构型和拟人化的运动控制,同时具备高机动下肢行走配置与轻量化高精度上肢作业配置,支持快速行走、敏捷避障、稳健上下坡和抗冲击干扰等四大运动功能。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技术负责人刘宇飞介绍:“这是全球首个全尺寸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按人类平均身高,从1.6米到1.9米之间,我们把它定义成是全尺寸的。它强对标人的设计,有大脑、有感知、有四肢系统。通过开源把我们的技术向全社会开放,通过技术的训练,通过不同场景的应用,来实现超越人。”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许彬介绍:“它具有五感能力,眼睛能看、鼻子能闻、耳朵能听、有触觉还有姿态传感器。未来我们的人形机器人可以发展第六感、第七感,用太赫兹技术能够看到墙外的东西。可以帮助人类更大地拓展工作、学习环境,提供各种便利和帮助。”
        未来生活中,“人形机器人”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在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作为现场“最靓的仔”,各类人形机器人的亮相,让人感觉人类离未来又近了一步。
        许彬告诉记者,“青龙”之所以这么聪明,在于和大模型的深度融合,负责人机交互和决策的“大脑”大模型、负责稳定行走的“小脑”大模型,形成人形机器人技术基座。不同于只能应用在垂直领域的机器人,开源后,能够在不同场景下二次开发、迭代应用,让这款通用人形机器人未来有了更多可能。3到5年,基本上可以在物流分拣等一些简单生产线上面使用,5到10年基本上可以在家庭、服务等要求比较高、比较开放的环境下进行使用。
        成本
        随着零部件的量产人形机器人将来会“论斤卖”
        人形机器人由控制器、传感器、精密减速器、交流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组成,每一个部件都需要不菲的成本。
        根据   Macquarie Re-search在   2023年发布的报告,人形机器人的硬件总成本目前约为5万美元。其中,端到端AI软件大脑、传感器与芯片、伺服电机与电机驱动器都各需要1万美元,惯性测量单元与扭矩传感器需要5000美元,精密减速器需要8000美元,电池与电池控制系统需要2000美元,其他部件约5000美元。
        以色列智能机器人中心主席Yosi Lahad在人形机器人前沿论坛上表示,为了让人形机器人能够得到大规模采用,其成本需要降到2万美元以下,是现在成本的一半以下,甚至可能需要对机器人的外形进行一些改变,例如重新考虑模仿人类腿部的底座设计。而特斯拉预计明年量产的   Opti-mus,预计成本控制在1万美元左右,预计售价2万美元。
        相比之下,国内人形机器人已经将售价降至10万元以下,今年5月,宇树科技发布的最新的人形机器人产品Uni-tree G1,市场售价仅9.9万元起。“我们一直认为,人形机器人未来应该像猪肉一样论斤卖。”宇树科技联合创始人陈立在“国际人形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发展论坛”上表示,抛开研发成本,人形机器人其实是铁、钢、铜等材料的堆叠,随着零部件的量产,成本自然也会随之降低。
        根据《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人形机器人按量产规模不同,降本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小批量千台量级生产,降本20%~30%至约10万美元;万台级别降本50%至5万美元;数十万至百万台大规模量产,降本70%~80%至2万~3万美元。一时间,人们感到人形机器人商业落地近在咫尺。
        展望
        未来5-7年人形机器人将走进千家万户?
        几乎所有从事机器人产业的人,都梦想着有一天,人形机器人能够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完全替代人类的服务机器人。
        如今具身智能技术的进步,让多年的期盼有了可能。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认为,未来5-7年左右的时间后,人形机器人也许会像扫地机器人一样,走进千家万户。“也许一开始进入家庭的人形机器人只是搭载了上肢的形式,但依然可以帮助很多家庭完成基本的家务劳动,这样的场景在未来几年内是可以预见的。”
        江磊也提到了此次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公版机“青龙”,就是为了促进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他说:“此前四足机器人(狗)开源后,整个行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此次我们推出人形机器人公版机,可以让中小企业完成0到1的跨越,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后续的创新发展当中;公版机也是促进人形机器人快速标准化,通用化最好的方式。”
        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宇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兴认为,未来大约30%的工业场景有望被重新定义,包括农业、建筑等领域的许多工作都可以由人形机器人完成,从而真正实现生产力的升级。“人形机器人现在很热,但还没有真正商业闭环的工业落地应用。目前限制人形机器人真正大规模应用的,主要还是机器人AI没有突破临界点。但最近几年AI的技术进步非常快,我们比较乐观,感觉最近1~2年就会有小突破,3~5年,足够实现突破质变。”王兴兴说。
        科技的飞速发展,让人形机器人在各个领域大放异彩。它们可以是不知疲倦的工人,也可以是无微不至的服务员,也可能是医生的得力助手。
        其实在每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都能亲身感受到人形机器人每年都在“进化”当中。在去年的人工智能大会上,人形机器人大多是尝试性应用,今年不少有不少场景已经落地。
        在未来人工智能、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传感器技术和材料科学等新技术的交叉融合下,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还将进一步飞速发展,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更多的真实场景中应用落地。也许人人都能拥有一台人形机器人的未来生活,并不遥远。
        
    ■相关链接
        科技巨头加速下场万亿级新赛道呼之欲出
        作为前沿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众多人形机器人业内大咖都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论坛上,分享了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美好展望。人形机器人不仅是居于首位的未来产业创新标志性产品,未来更将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根据企查查数据,我国现存机器人相关企业达到71.67万家。纵观每年的注册量,从2014年的1.33万家,逐年增长增至2023年的   17.85万家,增长13倍还多,科技巨头们加速下场,释放下一个风口信号。
        从区域来看,江苏现存9.26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仅次于广东。浙江、上海、安徽以4.94万家、3.61万家、2.57万家排在四至六位,长三角三省一市企业数占全国的28.4%。 本版文图综合浙江日报、IT时报、华商报
        


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24-81680063 举报邮箱:jubao@ln.gov.cn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2489026 邮箱:bandaochenbaoxinmeiti@yeah.net
辽公网安备21020302000523号    辽ICP备08004184号-2
Copyright © 2008-2021 BDCB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连半岛晨报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