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0.5mg即可致人死亡危害不亚于毒蘑菇

夏季吃海鲜要“贝”加小心


        2024年5月底,在上海某海鲜排档吃完饭,林霖没喝酒,却有点“上头”,面红眩晕,约一小时后才有所缓解,就医后初步诊断为贝类中毒。
        不只是林霖,贝类中毒事件近期在多地频发。据介绍,全球每年约有两千起麻痹性贝毒引发的中毒事件,死亡率达到15%。贝类毒素造成的危害大,几乎每年都被权威机构提醒谨慎食用。
        比起走红网络的“红伞伞白杆杆”“看小人跳舞”的毒蘑菇,贝类中毒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实际上,贝毒的危害并不在毒蘑菇之下。
        秦皇岛检出海虹贝毒超标
        刚出现中毒症状时,林霖没有意识到原因,餐桌上都是熟悉的菜品,而自己并无过敏先例。他和朋友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发现症状和贝类中毒相似,在医院急诊等待期间,通过不断喝水得以缓解。由于病情较轻,林霖并未得到明确的贝毒类型诊断。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22年发布的研究显示,1970年代前,麻痹性贝毒仅在北美、日本、欧洲沿海分布,如今已经遍布全球,在国内高发于福建沿海、广东沿海、长江口近海、海州湾、北黄海、秦皇岛近岸等区域。
        2024年5月20日,“食安秦皇岛”发布紧急提醒称,近期在山海关区海域采集到麻痹性贝毒超标的海虹样品,其中1个样品的毒素含量超过限值的4.68倍,“海虹中麻痹性贝毒超标风险高发,建议广大群众不要捕捞、购买、食用海虹等贝类”。
        记者从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了解到,针对近年贝类毒素风险情况,秦皇岛多部门在每年3月底至8月底开展水产品安全监测,其中5、6月是贝毒风险期。
        公开资料显示,近几年来,秦皇岛市疾控中心于3-4月开展第一批贝类海产品中麻痹性贝毒专项监测,采集样本包括海虹、扇贝、毛蚶、蛤类、牡蛎等双壳贝类海产品,其中,2021年、2024年发布了检出海虹毒素超标的公告。“海虹成本低廉,食客摄入量大,难免会碰到个别体内毒素较多的,报告病例也相对更多。”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理事、上海杉达学院国际医学技术学院教授刘少伟说。
        4名秦皇岛市水产商向记者表示,海虹在过年前后最肥美,目前已经过季,经市监局通知后,市场上也不再有海虹出售,但还可以买到扇贝、蛤蜊(又称文蛤、花甲)、牡蛎(又称生蚝)等其他贝类。
        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创始人、理事长王松林表示,此次秦皇岛从海虹体内检出的麻痹性贝毒也可见于扇贝、牡蛎、蛤蜊等双壳贝类。“食安秦皇岛”在提醒中同样指出,近期不要捕捞、购买、食用产地来源存有安全隐患的双壳贝类。在食用其他贝类海鲜时,一定要去除内脏,且一次不宜食用过多。一旦食用海虹等贝类海产品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肌肉麻痹等症状,必须立即赶往医院接受救治,告知医生吃过哪些食物。
        有赤潮不能吃,没赤潮少量吃
        1988年,国内报道了第一例发生在福建的麻痹性贝毒中毒案例,136人中毒,1人死亡。此后类似中毒事件频繁发生,绝大多数与赤潮有关。2017年福建发生赤潮后,赤潮海域采集的双壳贝类中,麻痹性贝毒的检出率和超标率分别高达74%和65%。
        王松林介绍,贝毒在4-8月风险较高,这也是海水赤潮高发季。冬季水体不断积累营养盐,春夏季水温升高,藻类大量繁殖形成藻华,可能引起海水变色,形成赤潮。
        能引起藻华的藻类有260多种,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藻毒素。赤潮的形成受近海污染、当地海流、天气等情况影响,具有不可预测性,在相对封闭的海湾更容易爆发。
        2023年,一项发表在《渔业科学进展》的研究对半封闭的渤海海域开展贝毒监测,发现唐山贝类养殖区的有毒贝类样品集中出现在4-6月,该时间段20℃左右的水温有利于有毒藻类的生长,与渤海赤潮多发生在5月相对应。
        不过,多位秦皇岛市水产商向记者表示,近期秦皇岛未出现赤潮现象。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工作人员透露,此次检出麻痹性贝毒超标的海虹并非出现在赤潮海域,未爆发赤潮时,海域内也可能存在有毒藻类。
        作为一种天然剧毒性毒素,麻痹性贝毒的主要成分是石房蛤毒素,毒性是氰化物的1000倍,人类口服0.5mg-1mg便可致死。它在人体内潜伏期较短,最快几分钟就会发作,以麻痹症状为主,起初是唇、舌、指尖麻木,随后出现腿、颈麻木,伴有头痛、呕吐,严重时呼吸困难,或因心血管系统衰竭死亡。“虽然麻痹性贝毒的毒性与河豚毒素相当,但贝类中的毒素含量一般不会像河豚毒素那么高,也不是所有贝类都有毒,而是受到地域、季节影响,贝类体内毒藻积累到一定量时才会引起中毒症状,消费者容易心存侥幸。”刘少伟解释。
        不同种类、不同时间段、不同海域生长的贝类毒素含量各异,这和贝类接触毒藻的时间、毒藻的毒性、贝类吸收代谢毒藻的能力等因素有关。就像“泳池同时注水和排水”的经典数学题,贝类毒素含量也在动态变化。“简单来说,有赤潮,说明贝毒含量高,吃一两个都可能致命,近期肯定不能吃;没有赤潮,也可能有贝毒,但只要单次摄入量不大,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刘少伟总结。
        解密
        什么是麻痹性贝类毒素(PSP)?
        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是一种与河豚毒素的毒力与毒性近似的神经毒,也是我国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见的毒素之一,毒性极强,仅0.5mg即可致人死亡,多发生在4—10月份气温高的季节。而赤潮是海洋中某些有毒浮游藻类等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种海洋生态异常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海域。
        毒素从哪里来?
        贝毒的本质是因为贝类吃了有毒的藻类。
        以海虹为代表的双壳贝类以海水中的天然藻类为食,吃到有毒藻类后,自己不会中毒,而是把毒素储存在身体内脏中,再逐渐将其代谢排净。但贝类蓄积毒素的速度、代谢时间以及毒素在体内的分布,受到贝类品种与环境影响,有些贝类能携带毒素长达数月。
        人吃了染毒的贝类后,贝类毒素会在人体内迅速释放,致人中毒。
        中毒症状是什么?
        根据人体中毒症状,可分成
        麻痹性贝类毒素
        腹泻性贝类毒素
        神经性贝类毒素
        健忘性贝类毒素
        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被认为是事故发生频率最高、分布最广、危害程度最大的一种,约占藻类毒素引起中毒事件的87%。
        中毒的主要症状为:口唇、面部、脖子刺痛和麻痹,伴有头晕、呕吐、腹泻等,严重者甚至窒息死亡。
        提醒
        夏季慎重食用双壳贝类
        贝类中毒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的预防食源性疾病提示,渤海区域5月、东海6月高发贝毒,近年发现的高危贝类主要是海虹、蛤蜊等双壳贝类(指有两片套膜及两片贝壳)。
        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创始人、理事长王松林告诉记者:“4-8月既是有害藻华高发季,也是多数双壳贝类陆续排空生殖腺的繁殖高峰期,特别是7-8月双壳贝类普遍消瘦。从安全和风味角度,夏季建议慎重食用双壳贝类。”
        建议
        高温难去毒吃贝最好不喝汤
        和多数天然毒素一样,麻痹性贝毒没有特效解毒剂,只能依靠催吐、洗胃、导泻等措施排出体内毒素。
        事后难以治疗,事前能否降低中毒风险?
        从养殖角度,难。王松林表示,国内贝类养殖以海水散养为主,养殖户难以控制海域生态。对于高端产品,如高品质生蚝,可以将贝类放入暂养池,用清洁海水净化,辅助紫外线杀菌设备,让贝类有足够时间排空消化道内的毒素,但对于海虹等低价、量大的中低端产品则难以推行。“监管层面,抽检的方式也很难完全排除风险。建议政府部门完善预警机制,加强贝毒监测,严格监管水产品加工贸易企业。”王松林认为,加强产地可追溯性,是未来海水产品行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零售终端标明产品的养殖地、捕捞时间等信息,一旦发生中毒事件,有助于及时召回该批次产品”。
        从消费角度,完全拒绝海味也不合理。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制作的“海鲜明鉴”水产品消费指南提出,理想的消费习惯是,在可以查询产地环境信息的情况下,选购海水水质在二类以上、近期未发生赤潮区域的贝类。
        但对于多数消费者,判断贝类是否带毒并不容易。有毒贝类在外观、气味及味道上与普通贝类没有区别,由于麻痹性贝毒非常耐热,也不能通过高温烹煮去除。“更可行的方式是,到正规场所购买新鲜的贝类,在烹煮前充分清洗,不要放置过夜。”刘少伟强调,“避免食用贝类最易富集毒素的内脏及生殖腺,如扇贝最好只吃扇贝柱。由于麻痹性贝毒有水溶性特征,吃贝最好不喝汤。” 综合南方周末、中国食品报
        


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24-81680063 举报邮箱:jubao@ln.gov.cn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2489026 邮箱:bandaochenbaoxinmeiti@yeah.net
辽公网安备21020302000523号    辽ICP备08004184号-2
Copyright © 2008-2021 BDCB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连半岛晨报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