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基辛格刚刚迎来自己的百岁生日。德国纳粹崛起、美国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重建、美苏“冷战”、“越战”以及水门事件……他的百岁人生,正好完整地经历了世界格局激烈震荡、屡经变迁的100年。
“一次又一次惊涛骇浪,他都经历过了。尽管所有的风暴都会留下永恒的创伤,但他并没有被击垮。”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基辛格的传记作者之一杰里米·苏瑞如此形容道。
从学霸到外交官
1923年5月27日,基辛格出生于德国。15岁那年,犹太家庭出身的基辛格为免遭迫害,随父母从德国巴伐利亚州小镇费尔特辗转抵达美国。5年后的1943年,他加入美军,并且拿到美国国籍。经过一年的军事训练,他随部队开赴欧洲战场,并重返德国,还凭借德语优势当上了翻译。
在给父亲的信中,基辛格写道:“我不想让德国人认为犹太人回来复仇了。我们对德国人的消极态度总有一天要结束,我们必须在这里创造一些积极的事物。”他对纳粹、民粹、暴政始终保持警惕,这也让他后来在国际关系中注重追求稳定与平衡。
1947年,基辛格进入哈佛大学深造。在求学期间,基辛格几乎所有课程都获得了最高等级的分数评价。
1957年,年仅34岁的哈佛大学讲师基辛格就已经出版了两本重要著作《重建的世界》《核武器与对外政策》,由此确立了他在美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学术声誉。
他的外交才华被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看在了眼里。1969年1月,他出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秘密访华助中美关系“破冰”
秘密访华,是基辛格外交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冰冻岁月。1968年,尼克松上任以来,一直想解除与中国的隔绝状态。这就需要有人先去中国探路。基辛格经过精心安排,于1971年7月1日开始了代号为“波罗行动”的秘密访华之旅,意思是此行像马可·波罗造访遥远的东方一样,充满了神秘和未知。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取道巴基斯坦,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叶剑英等人在机场迎候。简单寒暄后,叶剑英陪同基辛格坐上红旗轿车。轿车的目的地是钓鱼台国宾馆,周恩来要在这里会见基辛格一行。“周总理到来之前,基辛格等4人在门厅里一字排开,站得整整齐齐,表情严肃地直瞪着那扇门,脸上写满了未知和紧张。尤其是基辛格,他的衬衫领子紧紧地卡着脖颈。”当时的中方英文翻译唐闻生回忆说,基辛格原本特意备了一件干净的衬衫,没想到落在了巴基斯坦,不得已,只能跟美方随行人员霍尔德里奇借了一件衬衫,但衬衫并不合身。突然,一道光透进来,门开了!摄影灯一时间全亮,基辛格看到一个男子大步迈进来,身体瘦削、风度翩翩。光看相貌,他就知道来人就是周恩来了。
会谈开始了。周总理前面除了几张白纸以外什么都没有,基辛格则十分谨慎地打开了他面前厚厚的一本材料汇编,念了起来。开始的时候他非常拘谨,照本宣读,周总理微笑着打断了基辛格的话,说:“博士,你会很快地了解到,我们并不是一个神秘的国土。”基辛格微笑了一下,就把那个本合起来推到一边,然后双方就开始正式谈起来。
“基辛格讲了很长一篇华丽的辞藻”,美方随行人员霍尔德里奇回忆道,终于讲到了“美国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者‘台湾独立’。”话音刚落,周总理马上说:“好,我们现在可以开始谈了。”双方经过两天坦率的交流,在基辛格11日离京前商定尼克松的访华事宜。1972年2月21日,在基辛格的陪同下,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开启中美关系破冰之旅,中美关系的大门从此悄然打开。
这不仅对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国际关系的格局变化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对此,周恩来曾评价:“中美两国的关系在中断20多年之后,就要揭开新的一章……当然,一定要有一个人作为先导,这个先导就是基辛格博士,他勇敢地秘密访问了中国这个所谓‘神秘的国土’,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博士”的智慧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启了访华的破冰之旅。当尼克松夫妇及大批随从人员在好客的主人陪同下饱览中国的名胜古迹之时,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却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关在房间里,就中美联合公报的未尽部分进行最后的谈判。
公报的主要内容在基辛格1971年11月访华时已达成协议,尤其是突破了其中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表述,即:“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当时在外交部美大司美国处工作、后担任了外交部档案馆馆长的廉正保告诉记者,周恩来后来在讲解中美联合公报时谈道:“这句话是基辛格贡献的,我们挖空心思也没有想出来。这样人民的意见也表达出来了,所以博士到底是有博士的好处。我们原来提‘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蒋介石也是这么说的,但美方坚持要改称‘一部分’,因为他们国内有人反对。我们同意了,因为‘一个省’和‘一部分’是一样的。‘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一句中的‘立场’二字也是美方提出的。”
现在剩下的主要问题是,关于美国从台湾撤军的表述,双方仍有不小差距。
乔冠华提出的方案是,美国“将逐步减少并最终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基辛格拒绝了,说这会破坏整个关系,因为美国公众绝不会答应。基辛格提出的折中方案是,将撤军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缓和远东紧张局势的“前提”联系起来。乔冠华在研究、请示后也拒绝了。这样就陷入了僵局。基辛格问,如果找不到可为双方接受的措辞怎么办?乔冠华回答说,这就难说了,达不成协议不发公报也可以。这让基辛格有些紧张,因为如果公报不能发表,尼克松访华成果就无法体现。
最后,又是“博士”想到了一个主意,把撤军这句话拆成两句来说,这样就可以表达更微妙的意思。乔冠华立刻表示有些兴趣,还进一步提出用“前景”来代替“前提”,基辛格觉得这样更好。大功终于告成。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基辛格与中国最高领导层始终保持着密切互动,推动历届美国政府奉行积极对华政策,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卸任美国国务卿后,基辛格仍活跃于世界舞台上。90岁以后,他依然用惊人的毅力与激情保持着工作状态——他存在听力障碍,经历了多次心脏手术,一只眼睛已经失明,但每天仍要工作15小时左右。
他忙碌的日程中有一个关键词:中国。他被认为是西方最重要的中国对话者,于2012年出版了著作《论中国》。上至美国总统,下至私营企业,都纷纷向他咨询一个问题:如何与中国打交道?
在2014年的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新标识启用仪式上,时任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向基辛格赠送了他为新标识题写的汉字“基”——“基”字在中文里有“基础”“基本”“重要”等含义,这些形容用在基辛格身上恰好合适。
他认为,美中之间要对话而不要对抗,应打造和平共处的双边关系。
2023年初,谈及美中两国关系时,基辛格再次指出,要明确的是,美中在众多全球性议题上共同承担着重大责任,双方应努力进行对话以增进理解。美中如果合作定能成就伟大的事业,这对两国、对世界都有益。
中国促成沙特和伊朗建交后,基辛格敏锐而又深刻地认识到,这件事的重大意义,堪比他和尼克松当年到访中国,从长远来看,中国作为和平缔造者的出现,“改变了国际外交的职权范围”。
5月26日,百岁生日前夕,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会见基辛格,表达了中方对基辛格博士百岁寿辰的祝贺,双方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中国是我交往最久、最为深入的国家,中国已经成为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朋友对我而言,意义非凡。”——基辛格
■相关链接
基辛格咨询公司官网发文回顾其一生成就
十多次提到中国
当地时间11月29日,基辛格咨询公司在官网发文,回顾了基辛格一生的经历和成就。悼文中十多次提到中国。基辛格这位与中国打了50多年交道的“中国通”,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曾多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在尼克松政府和福特政府期间,基辛格先后担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制定了这两届政府的一些最重要的政策。他在中国向西方世界开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冷战期间缓和西方与苏联关系的主要声音,这反映了他将力量平衡作为全球秩序信条的信念。”悼文指出。
悼文将基辛格称为“一名持久和平、稳定、繁荣和全球秩序时代的‘建筑师’”,称他对从美国到欧洲和中国的几代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基辛格,留给中国什么?
今年7月,基辛格访华,这是他最后一次踏上中国土地。7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当日,习近平指出,基辛格博士刚刚度过百岁生日,你访问中国已经一百多次。这两个“一百”加在一起,使你这次访华具有特殊意义。52年前,中美两国处在一个关键转折点,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和你本人以卓越的战略眼光,作出中美合作的正确抉择,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既造福了两国,也改变了世界。中国人重情讲义,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不会忘记你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日程上的关键词:中国
基辛格忙碌的日程上有一个关键词:中国。
2013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访美并同奥巴马举行会晤,双方一致同意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到一个月后,时年90岁的基辛格来到中国,在复旦大学的一场交流会上,他对这一关系的前景表示乐观:“如果中美两国成了敌对关系,那么世界上其他国家都会或多或少感受到压力。”
据唐闻生回忆,那一次来华,基辛格庆祝了他的90岁寿辰,其间还被邀请去看京剧折子戏——基辛格1971年秘密访华以及此后数次访华时,唐闻生曾为基辛格担任翻译。“他虽然不再担任公职,但依然非常关心国际形势,包括中美关系。他很愿意发表他的看法。”唐闻生对记者回忆。
也是在2013年,基辛格受邀参加美国的一档夜间脱口秀节目,推广他的新书《论中国》。他在现场与主持人谈笑风生:“我的孙子已能在国际象棋上打败我了,所以我已经不和他下棋了。”
在《论中国》一书中,基辛格借棋的意象解释中美两国战略思维的差异。他表示,西方喜欢玩国际象棋:“开局时,棋手手上有所有棋子。但最终,只有一个‘王’能统治棋盘。”而中国的围棋是一个关于力量平衡的游戏:“如果国际象棋事关一场决定性战役,那么围棋就是一场持久战。国际象棋棋手的目标是全面胜利,而围棋棋手的目标是相对优势。”
2015年基辛格访华时,发生了一个颇有意思的小插曲。因舟车劳顿,92岁的基辛格在座谈会上当众打起瞌睡,助手见状只好打圆场说:“你们刚才提的问题太缓和,尖锐的问题才能刺激基辛格博士。”
身在现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想了想,向基辛格发问:“1972年2月21日,您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还记得你们的车队有多少辆车吗?”基辛格立马睁开了惺忪的双眼,答道:“大概30辆或40辆?”金一南回答:“不对,107辆。”因为那天,还是北京某厂学徒工的金一南,被尼克松的车队挡住了上班的去路,他在停下的公交车上与乘客们一起大声数出了车队的汽车数量。他打趣道:“我上班从未迟到,就那天迟到了。”全场哄堂大笑,基辛格也变得精神抖擞了。茶歇后,基辛格对着金一南的方向鞠了一躬,说:“现在,我为43年前那次耽误你上班,正式向你道歉。”
事实上,基辛格在公开场合打瞌睡的时刻并不多见。“别看他年纪大了,现在出行需要坐轮椅,但他思路清晰、精力旺盛,坐长途飞机到中国后,行程经常安排得满满当当。”唐闻生说。
持续发挥影响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表示,基辛格对中美关系发展所起到的贡献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中,他在20世纪70年代先后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期间,起到的是对华政策的决策者与执行者的作用。
离开白宫以后,基辛格并未远离政坛,也始终关注中国。在此后的近半个世纪里,他曾先后100多次访问中国,屡次获得中国领导人接见,并造访中国多地。
基辛格自称专长是“认识中国的每一代领导人”,并对“中国思想和中国人民有浓厚的兴趣”。
在吴心伯看来,基辛格在卸任国务卿后,为中美关系所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基辛格一直为美国的对华政策提供决策咨询。基辛格说过,从尼克松到特朗普的历任美国总统,都在对华问题上单独征求过他的意见。在美国的对华政策领域,基辛格的影响可谓直接。
第二,基辛格一直致力于通过各种渠道分享他对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看法,包括著书立说、演讲访谈,进而影响了世界范围内对中美关系的思考和认知。
第三,基辛格频频访华,同中国领导人、官员、专家与学者都有广泛的接触,是中美之间重要的沟通桥梁。尤其是在中美关系步入困难时期之时,基辛格发挥了独特的桥梁作用。
以“知华”打动年轻一代中国人
基辛格打动年轻一代中国人的是他的“知华”。其著作《论中国》是中国几乎所有研究国际关系学者、学生的必读书目,《纽约书评》称此书表现出“一个西方学者对中国特色毫不掩饰的认可。”
基辛格在书中记录了他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他用厚达600多页的大部头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他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告诉世人:当今平衡全球力量最重要的两个大国应该如何相处,美国又应该做出哪些改变。
不久前,基辛格又专门为《论中国》一书中文版出版10周年作序。新序篇幅不长,浓缩了这些年来他对中美关系方向的思考。基辛格先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存在的重大差异和分歧,再次表达了对中美关系走向的深深忧虑。与此同时,他特别强调指出,在核武器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科技时代,两者都不缺的中美两国必须竭力避免一场代价高昂的冲突,求同存异才是中美交往的正道。
基辛格推动历届美国政府奉行积极对华政策,致力于中美关系发展成为他外交生涯中最华丽的篇章之一。
本版文图综合央视网、中国新闻周刊、环球人物、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