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次人类和人形机器人共跑的半程马拉松赛将于4月19日7时30分在北京亦庄鸣枪起跑。从4月9日开始,来自全国多个城市的近20支赛队陆续抵京报到。不同型号、技术、尺寸的人形机器人将在21.0975公里长的半马赛道上,展示技术成果,验证技术方案,挑战技术极限。
比赛 有专属赛道互不干扰
亦庄半马已举办多年。今年除了人类运动爱好者参赛,还会有近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参加。届时,运动爱好者将与人形机器人在同一路线上并行。
21.0975公里长的亦庄半马路线设计有特殊考虑,既是人文和自然风光的赛道,起点位于南海子公园——园内“藏”有麋鹿和大量珍稀鸟类,陆续途经亦庄网红打卡地——泡桐花大道和文博大桥;也是科技和产业的赛道,途经京东、京东方等北京成长起来的企业,还有可口可乐等外资企业,最后抵达实现国产操作系统等多项突破的国家信创园。
同一条路线上,人类运动员和人形机器人的赛道将使用铁马等设施隔开,互不干扰。“机器人马拉松的赛程赛制更像是赛车比赛,不仅是单个机器人的比拼,还有后面的工程师、操控员、领队等,是一个团队的比赛。”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透露,机器人赛道上会看到不同型号、不同赛队的机器人,同时还有配合它的领队、操作手、工程师一起奔跑。
看点 对人形机器人的极限挑战
同样的路线上,机器人跑马拉松的看点、门道都不同。
此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将有近20支赛队参加,这些赛队主要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大家都是第一次跑半程马拉松,与此前一些人形机器人完成短距离行走、奔跑不同,半程马拉松对每支赛队来说都是一次极限挑战,考验的是机器人多学科技术融合。比如,长时间奔跑,动力电池能不能扛得住?关节的耐热性如何?跑的过程中,通信保障如何?“这场马拉松也是一个测试和验证的平台。”梁靓说,过去,人形机器人往往处于实验室等室内环境;而此次,迎接它们的将是真实的环境,会有地面的挑战,也可能会遇到各种天气的挑战,还会遇到道路上不同通信信号的干扰,更有和人交织互动的挑战。对机器人来说,耐用性、可靠性是最基本的性能。此次比赛恰恰是对人形机器人这些性能的测试验证。
此次马拉松将是人形机器人科技成果、产品展示的平台。根据目前的报名情况,踏上赛道的人形机器人涉及各种型号、样式、身高、体重和技术。有的奔跑能力强,有的能语音互动,有的长得漂亮……“跑步的成绩可能有优劣,但不意味着未来的应用和产业会有局限性。未来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梁靓说。
■权威解答
对于此次比赛赛程赛制的细节,记者采访了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
①中途可以换电池或者换机器人吗?
如果把机器人马拉松比作赛车,那么动力电池的更换就像是换轮胎。大赛鼓励一台机器人不换电池跑完全程。但为了完成比赛,机器人可能需要更大的功率来提高速度,这就可能出现换电池的情况。
同样,大赛也鼓励赛队使用一台机器人跑完全程。但是如果遇到大风等情况或路上遇到干扰,会允许更换备选机器人。
②路上会为机器人设置补给站吗?
与人类运动员跑马拉松时会有补给站一样,此次大赛也为机器人设置了一些补给站。但与运动员取水等补给不同,机器人补给站会准备电池和其他工具。赛事组织过程中也会提供保障车,机器人如果出现突发情况,可以临时更换部件或机器人。
③奖项或名次设置如何?
除了根据时长设置冠、亚、季军,大赛还设置了完赛奖、最佳耐力奖、人气奖等,普通观众也可以参与投票,选出最美的机器人、最有人气的机器人、步态最好的机器人等。
④机器人是自主跑还是遥控跑?
目前,一些人形机器人已经可以实现自主奔跑。此次马拉松上,既允许机器人自主奔跑,也允许跟随奔跑,还允许采用工程师遥控操作的方式。
明星 1.8米“天工”将走上赛场
记者在参赛名单上看到,此次有多个诞生在北京的人形机器人将踏上赛道。“天工”是最早确定参赛的选手。筹备过程中,“天工”做了不少准备,首先就是要跑得快。“我们在仿真环境里面不断调整训练条件,不断探索关节的力矩和转速的峰值边界,去提高它的运动速度。”“天工”队技术负责人郭宜劼说,目前“天工”的稳定奔跑速度已经能达到10公里/小时,最高速度12公里/小时。
快与稳一直是机器人无法兼得的难题。为了提高稳定性,研发人员提高了机器人运动过程中对自身状态和环境状态估计的准确性,让“天工”能根据自身状态比较及时地去调整步伐,还能更好适应转弯、崎岖路面、斜坡等不同路况,从而具备更好的稳定性。“提升了稳定性和速度后,我们加入了人体数据进行训练,让机器人的跑姿尽量拟人自然。”郭宜劼说。
记者在测试中看到,此次上场的“天工”选用了身高在1.8米左右的天工Ultra版本,步幅更大。同时,机器人身上没有配灵巧手等,这主要是考虑到对其本体结构进行减重,轻装上阵;它的腿部设计也可减少与地面高频震动冲击的影响,提高长时间运行的稳定性。
聚集了大量“95后”“00后”研发人员的松延动力公司计划派出两支队伍参赛。该公司研发的机器人N2个子不高、只有1.2米,被称为“小朋友”。但实际上,这也可能是它的一个优势。“比赛时可能会出现横风,那对小个子影响就比较小。”松延动力所组成的“旋风小子”队算法工程师覃帮羽介绍,为了解决腿短的问题,工程师们做了一些改进,通过算法和硬件的优化,提高步频和稳定性。这款机器人最高奔跑速度是3米/秒,考虑到长距离耐久性,它不会以最高速度奔跑,目前的计划是按照不低于2米/秒的速度参赛。
当天测试中,一些机器人开始根据前期训练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优化。比如,“旋风小子”队为了解决跑步过程中对脚部磨损的影响,特意穿上了鞋;针对螺丝可能在跑步中松掉的问题,随跑人员会在补给点及时拧紧螺丝,保证稳定性。
文图综合新华社、北京晚报